01 全国“超”声一片,莆田令人刮目相看。 “超”是苏超、是村超,是各地争相推出的地方赛事;“超”是足球,又不止于足球,是超级火爆的文商旅体一体化盛宴。 央媒《经济日报》专门派出记者组成调研组,采写了一篇重磅报道《“超”越足球》。 真是一个好标题,一语双关。 9月27日晚,属于福建莆田这座南方城市的“莆超”落幕。 《福建日报》头版称赞,“莆超”掀起了商文体融合发展的新热潮,为福建全省促消费工作树立了鲜活的范本。 莆田用一张1块钱的门票,干成了一件大事。 为什么是莆田? 02 莆田的打法,赢在与时俱进捕捉社会需求,找准引爆点,把莆田元素激发出来。 具体来看,莆田至少走活了三步棋。 其一,勇于对标。 早在去年12月20日,莆田市就开了一场会,专题研究文旅工作。会议给出一个强烈信号,要对标典型先进,借鉴他山之石,推动全市文旅经济繁荣发展。请注意,有一个前提,一定要立足莆田深厚的文化根脉、独特的生态资源等。 莆田有什么? “田径之乡”的体育基因,“武术之乡”的文化底蕴,“全国篮球城市”的群众基础。历史资料证实,1921年,中国足球队首次在国际赛场夺冠,球员中就有莆田人宋俊祥。 莆田敏锐捕捉到了“苏超”的巨大效应,顺势推出“莆超”。从效果看,作为福建省首个地级市足球联赛,“莆超”自8月23日打响后,累计吸引近10万名观众,单场最高观众超1.3万人。 如果不是从莆田实际出发,盲目照搬,哪会有这么火爆的场景。 其二,一块钱的经济学。 请注意,“莆超”是收门票的,1元钱。 为什么不免费? 这正是莆田决策者的高明之处。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沉没成本”理论。当你付出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本,你就会更倾向于完成这件事。一块钱的门票,恰恰利用了这个原理。 一块钱的门票只是开始,真正的魔法还在后面。 莆田操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让这一块钱更值钱。具体做法,持票观众可在餐饮、景区、鞋服等领域享受多种折扣,门票成为“全城消费VIP卡”。 16个城市广场统一步伐,成为“莆超第二现场”,配备了大屏幕同步直播赛事,带动周边消费。 用数据说话,整个赛事期间,直接带动了餐饮、零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块钱的门票,最终撬动了超过一个亿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变化,最终引发了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座城市有一个期待,“‘莆超’要以‘大众化’打造赛事生态,以‘本地化’激活赛事灵魂,以‘经济化’重构赛事价值,实现赛事流量到文旅消费的跃迁。” 事实证明,莆田做到了。 03 其三,城市精神的崛起,从“状元文化”到 “冠军思维”。 莆田的成功,根植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基因。 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这是莆田历史上孕育的杰出人才。“一科两状元”的佳话,彰显着莆田人“勇争第一” 的精神追求。 今年莆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升莆田状元知名度,打造‘行行出状元、莆田有高人’城市IP。充分发扬状元精神,每个人都要争状元、当状元,每项工作拼第一、争唯一。” 这种精神,完美体现在“莆超”赛场上。6支代表队争夺“最佳阵容”,都是在为“家乡荣耀”而战,为争当“状元”而拼。 04 最高规格的重视,全城一盘棋。 9月27日晚,“莆超”总决赛现场,出现这样一幕: 莆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全部到场观赛。这是一座城市的最高规格。 我还注意到,在此前的几场关键比赛,莆田市市长也都到现场助阵。 以上这些,都是城市的一个姿态。 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推动消费升级、展示城市活力的重要平台。 05 《经济日报》的调研文章中有一段话,引入深思: 无论在发达省份还是欠发达县市,“村超”和“苏超”都是一笔高回报的“软投入”——它优化了营商环境,凝聚了社会认同,更点燃了干部群众主动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这才是流量最大的红利。 莆田用一块钱告诉我们,城市治理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情怀。 莆田的成功,在于他们真正理解了城市的本质: 用一块钱的门票,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用一场足球赛,凝聚了城市的精神; 用一次创新的尝试,展示了城市的温度; 这就是莆田——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创新的思维,有务实的作风,有为民的情怀,即便是一块钱,也能干成一件大事! 一块钱,看透一座城。莆田,好,足好,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