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编办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宁德霞浦、福安两地开展“传承弘扬优良作风,凝聚奋勇争先力量”青年研学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是深化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实地研学,青年干部触摸历史、感悟初心,深刻领会“四下基层”工作方法的实践伟力,切身体悟“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闽东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进一步坚定了传承优良作风、矢志奋勇争先的信念与决心。 以“四下基层”为镜,感悟求真务实的实践伟力 在霞浦县“四下基层”主题馆,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段段生动的影像,将我们带回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两次走进东山村,踩着泥泞的小路查看茅草屋,现场拍板启动易地搬迁工程;在长沙村,蹲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商脱贫之策;在东壁村,鼓励青年返乡创业,点亮山海经济。一幕幕场景生动诠释着总书记心系群众的赤诚情怀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正如“四下基层”馆中那句震撼人心的话语——“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它提醒我们青年干部:求真务实不是停留在文件里的口号,而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执着,是用改革破解难题的担当,党员干部只有俯下身子、沉到一线,才能在基层实践中找到打开局面的“金钥匙”。 以“心系人民”为魂,践行一心为民的使命担当 福安市下岐村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点,跨越30年的沧桑巨变震撼编办青年们的内心。彼时的下岐村,2000余名村民世代蜗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船舱中,靠天吃饭、居无定所。1998年,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造福工程,推动511户船民告别“海上漂泊”,迁入新居,“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如今,这里道路干净宽敞、屋舍整齐宜居,海鲜一条街烟火气十足,建筑工地机声隆隆。从“水上漂泊”到“岸上安居”,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下岐村的变迁真正让我们理解了何为“把心贴近人民”,并时刻提醒着我们编办青年:真正的改革从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堆砌,而是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化作干事创业的动力,才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为民服务的生动答卷。 三以“廉洁传家”为根,涵养清白干净的政治品格 在福安市廉村陈氏宗祠改建的“四要馆”里,闽东勤廉榜样人物的代表——“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拒金守节”的故事穿越千年时空,直抵人心。他一生清贫却著书立说、教化乡里,留下“不贪意外之财”的铮铮誓言;村中“劝学警句”见证着“耕读传家”的千年文脉,更镌刻着“为官当思百姓疾苦”的祖训箴言。抚今追昔,廉村先贤的廉洁品格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高度契合,提醒我们青年干部: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检视自身,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让“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成为行动自觉;始终牢记“公权为民,一丝一毫不能私用”,在小事小节中坚决守住法纪底线,在深化改革浪潮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从“四下基层”的实践伟力到“心系人民”的使命担当,从“弱鸟先飞”的奋斗豪情到“廉洁传家”的文化根脉,此次研学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精神洗礼,更是投身伟大事业的出征号角。交流研讨中,青年干部们深刻感悟:优良作风既包含“不能做什么”的红线底线,更体现“应该做什么”的价值追求。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机构编制战线的生力军,要以此次研学作为新起点,在调查研究中找准改革方向、在躬身为民中厚植公仆情怀、在自省自律中锻造过硬品格,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新征程中书写不负青春、不负时代的奋斗篇章! |